返回主页

线上商学院

线上商学院

首页 > 线上商学院

大裁员继续,直到回归均值

时间:2024-08-13 阅读量:168


关于裁员,给大家几个宏观数字吧。据专门追踪科技公司裁员人数的Layoffs.fyi网站统计,截止2024年7月,全球科技公司裁员10万人。2023年,全球共有718 家科技公司裁员 ,裁员总人数为200039名。


也就是说,2024年保守估计,全球科技业的裁员人数,不会低于去年的20万人。不用怀疑,在科技企业裁员上,中国绝对是“国际接轨”派,“全球同此凉热”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显著表现。从数据趋势,和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裁员潮还会继续,目前远不是尽头。下面说说我的几点思考,一家之言,未必严谨,仅供大家参考吧。


01


科技业还需要那么多人吗?


这决定裁员的趋势


套用一句话,离开“企业对人力”的实际需求,谈要不要裁员,都是耍流氓。那么我们就看看,科技业还需要那么多人吗?


先问你一个问题,ChatGP和Midjourney 的两家公司分别有多少人?直接告诉你答案,ChatGP所属的OpenAI公司,共有375人;Midjourney只有11人,除了1个创始人1个法务、1个财务,其余8个都是研发人员,而且在8个研发中,还有4个是还没毕业的本科生,没有产品经理,没有营销策划,没有销售人员。


而这两家规模如此之“小”的公司,却取得了大到惊人的成绩。ChatGPT早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过亿用户,公司估值270亿美元;Midjourney也拥有超过1500万注册用户,实现1亿美元规模的营收,公司估值10亿美元以上。


也许会有人说,上面的例子都是AI领域,不具代表性,那我们再来看制造行业的例子,特斯拉的超级工厂。


以特斯拉上海工厂来说,早在两三年前,这个工厂就已经非常数字化、智能化,它的冲压、涂装车间产线自动化率,更是达到了100%。再以柏林格林海德工厂为例,德国媒体的记者,在这里亲眼见证了一台 Model Y 车身,仅需 45 秒就被制造出来的神奇过程。


看完这些例子,我们再回过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在现在的时空背景、科技背景下,包括科技业在内的很多行业,真的还需要那么多人吗?以前那种一大堆人围在一起,反反复复开会讨论按钮要放哪更好,什么颜色更吸引眼球,什么字体更有逼格,在哪里埋广告更能锁死用户,真的有意义吗?真的不能被取代吗?


不妨大胆想象一下,如果哪天各种ChatGPT、AutoGPT发展和应用,成熟到足以完全颠覆现在的用户习惯,成为最底层的存在,让大多数APP、Web失去现在的入口意义、商业意义,我们以前反复纠结、花太多时间拉扯的问题,是不是变得没有意义?那么,与此相关的很多人员,是不是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AI功能的强大、效率的惊人,根本无需多说,大家觉得硅基相对碳基,在很多方面可以“一个打10个/100个/1000个”有问题吗?


如果认同上面的逻辑,那就不难推演出一个结论,在如今的技术环境下,科技行业(甚至各行各业)将存在越来越多的“冗余”人员。他们的离开,对当事人个人来说是负面事件,但对企业来说,却代表着降本增效和更深层次的革新,是正面而积极的信号。


这就解释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去年11月9日,meta宣布涉及1.1万人、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裁员后,公司股价不但不降,反而收高5%,次日继续大涨10%;同样,今年1月2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确认实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涉及1.2万人的裁员消息后,当天的股价也是不跌反涨6%;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视频软件Zoom宣布裁员1300人的当天,其公司股价同样也是大涨9.9%。


大家可以不喜欢资本,但大可以要相信资本的眼光和敏感,资本市场用不跌反涨的方式,肯定裁员,也就是从侧面确认,现在这些科技公司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这不一定是大厂被迫为之,也可能是他们本来就有这种内在要求,借坡下驴而已。


02


IT人还值那么多钱吗?


这决定裁员的急迫感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就在海外的Reddit、TikTok等社交媒体上引起过“阴谋论”式的讨论,不少硅谷精英质疑,很多科技公司借各种原因裁员,其实是为了校正人力成本过高的溢价,要重新掌握用人主动权和定价权。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关键问题,科技企业员工的薪水是不是溢价过高,直白一点说,就是这些人还值不值这些钱?


刚好,就在前两天,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K哥特意找来看了一下,从全国数据来看,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IT业年平均工资达到220418元。城镇私营单位中,IT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23894元。


这还只是IT行业的平均水平,如果把一些大厂、垂类独角兽单独拎出来,那数据的差距将更是大的不可想象。业内人都知道,在大厂几十万、上百万总包的员工,并不稀奇。看一个人值不值多少钱,并不能只看他收入的绝对数字,还要参考另外两个维度:即这类人才的自身培养成本,以及他们所做的贡献价值。


就像衡量一个飞行员的收入,他的底线就是由培养飞行员的总体成本所构筑的。大家都知道,培养一个飞行员要花很多钱,所以即使他的工资很高,我们也觉得很应该。那么看IT人才培养的过程,有没有特殊之处呢。实话实说,还真没有。只是IT人才恰好碰上了IT行业长达20年的持续爆发期,也因此产生了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收入溢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IT人是 “选择大于努力”的典型代表。而正确“选择”的本质又是什么?是和时代发展的契合。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收入和身价,根本原因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契合了时代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随着这几年的降薪潮、裁员潮,大厂科技人员薪酬实现一定程度的“均值回归”,就像经济学诺贝尔学奖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 “体育画报诅咒”:凡是登上体育画报封面的明星,在接下来的新赛季的表现都会“跌落人间”一样,似乎有着不可回避的必然性。


这种“回归”其实并不是针对大厂人,而是针对一切偏离平均值幅度过大现象的一种有效校正,也是保障社会正常健康运行的基本底层逻辑之一。就像大家常说的“富不过三代”,从感性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肖子孙版、家门不幸版、运道气数版等各种版本的解释,来分析一个家族的中落。但从底层逻辑来看,这正是受到“均值回归”约束的体现。


超高(或超低)的薪资和优秀(愚钝)的个体一样,都属于偶发现象,时间轴拉长后,所有个体(或后代)都将回归均值,服从着正态分布规律的约束。物种如此、智商如此,财富收入的分配也是如此。


03


经济形势,决定裁员的节奏感


做股票投资的朋友都知道,对K线来说,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的趋势,都不会是一条直上直下的线,而会是一种起起伏伏、波波折折的曲线,有反弹,有翻转,也有相对稳定的阶段。这就是K哥想在这里表达的“节奏”的意思。


裁员的节奏也是如此,是急上急下,还是波澜不惊,都和外部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小的行业环境,二是,大的社会经济环境。


IT行业(或者狭义理解为互联网行业),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最近几年增速明显放缓,资本追着给企业送钱,企业不计成本的烧钱的荣景(这也是不断推高从业人员薪资的关键原因),似乎渐行渐远。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因素影响,也有行业内缺乏现象级、体量足够大的新增长点、技术突破点有关。前两年,扎克伯格不计成本玩元宇宙概念,就是一次大突破的试水,可惜未遂,至少目前是烂尾状态。但最近被ChatGPT引爆的AI(暂且归为IT相关行业)似乎有提振、中兴的气势。但具体如何(带动相关产业联动的能力,创造增量岗位职位的规模等),还要看发展的实际情况。


所以,如果能够找到新的引爆点,IT行业还是可以打的,不用担心钱的事,市场从来不真正缺钱,只缺值得投钱的机会。地主家一旦有了余粮,凡事就好商量,人多点,开支高点也就没那么计较了。老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至于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果整体情况不乐观,就会涉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大众的消费趋势和生活关注点的改变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即使IT行业一枝独秀,但要想独善其身、完全不受一点影响,那也是不现实的,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大河”与“小河”的关系,并不难理解,我就不多展开了。


裁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会继续,这是市场供需、技术迭代、成本绩效、生存考量等多种因素叠加共振所引发的,有其必然性。但大家也无需恐慌,裁员是为了达到某个共赢的平衡点,当实现各层面的均值回归后,也许就是下一轮的灿烂和喷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学会关心粮食和蔬菜,学会深层思考和自我迭代。与各位共勉。

社交媒体

  • UMT教学中心

    UMT教学中心

  • 青松商学Tsingsong

    青松商学Tsingsong

  • 青松商学

    青松商学

  • UMT教学中心视频号

    UMT教学中心视频号

我们的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启迪科技大厦C座

联系人:胡老师

电话:18901122790

电子邮件:Tsingsong2020@163.com

>> 课程咨询

Copyright 2019-2020 北京青松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03750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