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线上商学院

线上商学院

首页 > 线上商学院

比努力重要1000倍的,是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4-07-18 阅读量:242



有这样一个人,生于战乱,家境贫寒,坎坷不断。


他有着比普通人低的人生起点,却硬是把一副烂牌打出了王炸的水平。


在商界,俞敏洪称其为智者,任正非视其为偶像。


哪怕在哲学领域,季羡林老先生都高赞他的才学,当属凤毛麟角。


他就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在他90载的人生里,为我们留下的不止经营人生的智慧,还有提升心智的良方。


如果你对当下的生活不满,不妨从他的身上找找答案。




不摆脱打工人思维,再努力都是穷人




稻盛先生在《干法》中说:




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并且还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的责任。




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恐惧劳动的倾向。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把工作视作剥夺人性的苦役。




甚至很多人干脆不求职、不工作,而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混日子。要不然就不务正业,靠打零工糊口。




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的增加,是劳动观念、工作意识改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




心里还是不愿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




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工作。




仅仅是为了一点薪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每当这时,他总会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来自《思维方式》)




在我毕业的1955年,迎来了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就业困难时期。毕业于新办的地方大学,既没有人脉,又没有关系,所以很难找到一份工作。




大学的恩师在京都帮我找到了生产输电线用瓷瓶的公司,总算被录用了。但是这个工作和我在大学所学的有机化学专业根本不对口,不是我真心想要的工作。




当时,因为以大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所以我有点自以为是。




一进公司我才发现,这是一家经常拖欠工资的亏本企业。不仅公司房屋和设备老旧,就连宿舍也是年久失修,环境相当差劲。




也正因如此,我在入职的瞬间,就非常不满,看不惯公司的一切。




不久,同期入职的同事先后辞职,我也曾想去自卫队工作,但由于家人反对,未能实现。




最后,同期入职的同事中,就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了这家亏本企业。孤身一人,心中寂寞。这时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比我小两岁的妹妹。




我每天在什么都缺的简陋宿舍中自己做饭,她看不下去了,就说:“我来帮哥哥吧!”于是辞去了鹿儿岛百货店的工作,来到了京都。




我的宿舍附近有家明治制果工厂生产奶糖。妹妹白天就在那里做包装奶糖的工作,晚上就住在宿舍里照顾我。




此后一年半左右,妹妹一直为我做早餐和晚餐,所以我才能每天做实验到深夜。




妹妹是我的依靠,同样,我也是妹妹的依靠。“不要哭妹妹!妹妹不要哭!哭了的话,我们少小离家,就没有意义了。”




日本有一首以这段歌词开头的演歌(演歌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歌谣。——译者注),名为《人生的林荫道》,每次听到这首歌,那一幕幕往事就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180度转变。




我下定了决心:“老是哀叹,闷闷不乐不是办法。与其发牢骚,不如全身心投入到新型陶瓷的研究中去。”




下定这个决心,我花了大约半年。但在痛下决定的那一瞬间,我感到迄今为止的牢骚和困惑一下子烟消云散。




于是,我把锅碗瓢盆搬进了实验室,住了下来。




一边反复做实验,一边在图书馆里研究前沿论文,与此同时,我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型陶瓷的结构设计、生产工序的技术开发中。




在牢骚不断时,我真的做什么都不顺利。




但当我全身心投入研究后,优异的研究成果开始接二连三出现。上司因此表扬我,甚至董事都开始对年轻的我另眼相看,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把鼓励当作动力,我更加努力了,结果就受到了更高的评价,由此,我的人生开始了“良性循环”。




在研究开始后一年半左右,我成功合成了全新的高频绝缘材料镁橄榄石。




在恶劣的研究环境中,我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GE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第二个成功合成这种材料的。




用这种新型陶瓷材料制成的产品,被日本生产家电的大公司采用,作为零部件用于当时快速普及的电视机。




这不仅让作为开发人员的我个人的辛苦工作得到了回报,而且让持续亏损的公司也拿到了起死回生的订单。




于是,公司寄予我厚望,我年纪轻轻,就成了生产现场的领导者。但是此后,我跟新任技术部长起了冲突,辞职离开了公司。




27岁时,我以自己的新技术为基础,和支持我的诸位同人一起,创办了京瓷这家精密陶瓷零部件公司。




每当回顾自己的人生,我都会意识到,正因为没有被苦难压垮,拼命向前,努力工作,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我深切地感受到拼命工作是多么重要。




人在被逼入绝境、痛苦挣扎时,仍然以真挚的态度处世待人,就能发挥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




在这种努力的前方,那个连自己也无法想象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




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工作,而是自身的盲目与短视。




精致的利己思维,是失败的根源




知乎上有人问:成年人世界里有哪些潜规则?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这是黄金定律!




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别人,这是白金法则!




行走世间,所有的利他,最终都会利己。




所以,分则两败,合则两立。与其彼此为难,不如互相成全。




毕竟,狭路相逢,共存者胜。




稻盛先生在《活法》里说到:




利他是人们自然就具备的美好的愿望。




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




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



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以下,是他经常在著作中提到的一段亲身经历,足以证明利他心的重要性:




1997年9月,我在京都的圆福寺出家,法号“大和”。原先预定6月剃度,但这时体检发现了胃癌,紧急动了手术。




术后两个月,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在9月7日,我就以置身俗世的方式,皈依了佛门。




从那时起到11月,我在寺庙进行了两个多月短期的修行。病后初愈,修行相当艰苦,但是,我却从中获得了毕生难忘的体验。




有一次,一家的女主人递给我一枚500日元的硬币对我说:




“您是新来的和尚吧?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您。修行很不容易,您肚子一定饿了吧?回去路上请买点东西填填肚子。”




尽管这家看上去并不富裕,但是这位女主人抚慰的话语赐予了我心灵的布施,她那美丽善良的心灵,令我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澄明。




还有一次当我外出托钵行乞时,由于脚尖会露在草鞋外面,不慎踢到了坚硬的路面,疼痛脚趾让我无法用普通姿势走路,只好把身体的重量移到脚跟上蹭行。




可是如此一来,腿肚子的肌肉又变得非常酸痛,再加上脖子上吊着装满白米的头陀袋,我只好以一种无奈的姿势,在一所公园里艰难前行。




这时一位正在公园里打扫卫生的老妇人一路小跑过来,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向我布施了100日元的硬币。




那一瞬间,我被老妇人美丽的心灵深深打动,心中充满无限的温暖和感慨,全身洋溢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感,这种感受或许可以用我被“爱”完全浸泽来表现。




那些向我布施的人既没有显现出炫耀、虚荣,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




当然他们也不是为了贪图任何回报,而完全是出于他们美丽的心性才会布施。而接受了这些布施的我,在不断托钵行乞的过程中,也同时感受到了忍辱无我的境地。




而对于从施主们那里获得的喜舍,油然升起感激之念,自然而然地向他们合掌致意。




这种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他人生起的善念之心应该就是所谓的“利他”心。




而我当时所感受到的难以言喻的幸福感,或许正是由这种“利他”心带来的至上幸福。




通过这些体验,我终于确信,自己一贯秉持的“为了社会和大众而倾力奉献是一个人应尽的最高职责”的人生观没有丝毫的错误。




并且从今往后,我要进一步以“利他”心走完自己剩下的人生道路。




尽管我自身还有诸多缺点,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依然要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囚徒思维,是世界上最大的牢笼




在《理想国》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囚犯被关在一个山洞里,每天盯着墙壁上的幻影看。




这些幻影纯属人为制造,但在囚犯眼里,那却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有一天,有个囚犯跑了出去,惊讶地发现世界根本不是幻影中所展现的样子,就忙跑回去告诉同伴。




只可惜,囚犯们固执己见,非但不相信,反而残忍地杀害了他。




原来,困住囚犯的不是山洞,而是脑子里的观念。




生活中,你有没有这种囚徒思维?




工作上遇到瓶颈,还没着手解决,就暗示自己不行。




生活上遇到挫折,哪怕别人想帮你,你都不愿走出困境。




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糟,是你的想法在头脑里筑起一堵堵墙,困住了你。




稻盛先生说:“一个人,能够被大多数的人知晓,是因为这个人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世界上有很多努力拼搏的人,在这些拼搏的人当中,有的人会取得成功,而有的人则会面临失败。




但是那些失败的人,也曾真切地付出过努力,为何就没有取得成功呢?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成功也是需要运气的”,但是稻盛先生却表明,即便是付出过同样的努力,成功与失败之间也还是隔着一层纱帐的,这层纱帐薄如纸,却如同放在了强弩之末的利箭面前,让人难以刺破。




这层纱帐,便是努力基础上的坚持。




我们在前进的时候都会遇到一堵墙,这是一个决定成败的障碍,失败者看到这堵墙之后,便想当然地认定这是一个无法跨越的沟壑。




又或者说,他们尽力了,但终究还是没有成功。




究其原因,不是已经竭尽全力,而是在困境面前早已经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无法跨越——这是常识。




因此,“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便成为一个惯性思维。




稻盛先生说:“既然去做一个任务,那就坚持做下去,即便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欠缺的往往就是一股‘不成功便不放弃’的毅力和勇气。我们普遍形成的‘惯性思维’最能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先入为主’的思维要尽量避免。学会打破常规,用整体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才是取得成功的秘密武器。”




打破常规,也是一种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在商业领域,不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普通的员工,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思维变革的重要性,他们也想突破一些东西,从而获得进步。




但是当真正走到这一步的时候,由于“规矩”思维定式的影响,反而迟迟不敢迈出这一步。




退缩的原因,除了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还在于太过在意世俗的眼光。




稻盛先生说:




“这个世上从来就不缺乏墨守成规的人,他们也会有一些新奇的点子和一些自认为‘异想天开’的念头,但是这些可能发展成为突破性思维的点子和念头在他们脑海中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冷静’下来,他们还是会选择按规矩办事,从而力求‘稳妥’。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虽然安稳,但实在没什么意思。




“如果你一想到突破条条框框,就可以一门心思地坚持下去,而且对于‘突破’存有一份永不放弃的决心,那么这一路坚持下去,你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对于这一点,他在《经营问答》里讲过一个案例:




松下幸之助先生当年还在执掌公司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




当时,由于电视机的价格不断下滑,因此生产厂家必须生产出更加便宜的显像管。




于是松下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就被召集到了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将显像管的生产成本再减少10%。




恰好路过的幸之助先生默默地倾听着众人的讨论。然而众人滔滔不绝的议论没完没了,一直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准备要离场的幸之助先生最后只留下了一句话:“如果大家没办法将成本降低10%的话,那就想办法把成本降低30%好了。”




由于众人都是想着要如何才能把成本降低10%,因此,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也无法达成共识。




然而当要求他们想办法降低30%的生产成本时,这就不得不从根本上对于现有的设计、原料以及工程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




也就是说,幸之助先生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思考问题时,不能让自己陷入“惯性思维”。




事业成败,其实只有一纸之隔。事实上,不能成功并非没有责任心。有许多失败者,也如那些达到目标的人,都是真心、热诚且辛勤工作的人。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社会实在是不公平。但在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层阻碍的,虽然薄如蝉翼,却难以穿透。




这层阻隔,与其说是一种聪明的思维转换,不如说是奔向目标时那种坚韧。




松下幸之助的故事中:




大家都在为削减那10%的成本冥思苦想,而没人去大胆地对整个生产技术做根本性的改进,以达到更大程度的成本节省。




换言之,大家似乎尽力思考了,但其实还是被自己限制住了脚步。




而直接提出“那就减少30%”的松下幸之助,就是拥有比常人坚韧的内心,为达到工作目标,勇敢突破,哪怕要“更麻烦地”去改造整个生产过程也在所不辞。




其实,很多人都是因为对达成目标并没很足够坚定的决心与信心,一遇阻碍就认为自己已经“撞到了墙”,并以此作为放弃的借口。




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松下幸之助这种大胆、坚韧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摒弃头脑中的“惯性思维”——抛开任何可能限制我们进步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收获一次又一次更大的成功。




由此可见,唯有突破思维牢笼,人才能有质的飞跃。




生活中,我们时常受困于内心的茧房。




面对不公,逆来顺受;遭遇打击,低头认命;碰到挑战,固步自封。




思维上亮起红灯,行动上便止步不前;意识里筑起围城,一个人就插翅难飞。




恰如《黑天鹅》中所言: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不摆脱思维桎梏,你就是自己最大的障碍。




内耗思维,正在拖垮你




我们不也总是想太多,而做太少?




开会时领导没有点评自己的业绩,是不是对我的工作不满意?




午休时,有几个同事窃窃私语,是不是在议论我?




如果拿不到奖金,房贷车贷怎么办?家人怎么看我?




一个个问题,像蜘蛛精吐出的蛛丝,把人缠得喘不过气来。




而当你用行动斩断蛛丝,才发现担忧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


正如卡耐基说的:“那些你所担忧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做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改变能改变的,少去想无能为力的。




我在孩童时代就读到了新宗教团体“生长之家”发行的书籍。




当时我13岁,患上了肺结核,面临死亡的威胁。




我的叔叔、叔母都在那时因肺结核相继过世,邻居中就有流言:“稻盛家都患结核是前世作孽,或许全家都会死光。”




我觉得自己可能也会这么死去,情绪十分低落。这时候,邻居家的太太借给我一本书,是“生长之家”的创始人谷口雅春先生写的《生命的实相》。




书中写道:“心中描绘的事物,会作为现象呈现。”




书中用了“心相”这个词,意思是一个人的意识状态,会原封不动地在这个人的身边出现。自己周围发生的各种现象,不过是心中描绘的景象在现实中的投影而已。




就是说,人生的一切不幸,包括肺结核在内,都不过是自己的内心在现实中的反映而已。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啊,原来如此啊!我恍然大悟。不怕患病、细心照料病人的父亲没有感染;对疾病毫不介意、若无其事的哥哥也没染上;只有一味恐惧,厌恶、躲避疾病的我,反而把疾病给招来了。




一切都由“心”造——那时得到的这个教训,是一个重大的启示,与我后来的人生关系极大。




生活中,不少人深受内耗思维的折磨。当然,因为是人,总会有烦恼。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稻盛先生说: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他说,担心、烦恼、失败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难收,总为过去的失败而悔恨毫无意义。老是闷闷不乐会引起心病,接下来会引发身体的毛病,最终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幸。




不要让已经过去的事再困扰自己,心里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转移到新的行动上去,这一点很重要。




要对过去的事进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层面上伤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




要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迅速地将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中去。我认为,这样做就能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不去烦恼”呢?




第一,如果有空去烦恼、不如去干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第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第三,要每天反省,反省同烦恼不同;


第四,要知足,活着就要感谢;


第五,不要老是考虑自己,而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要具备利他之心。




拼命投入工作,以至没有烦恼的余暇,自己对自己说:“活着不就是幸福吗?你还企求什么呢?”这样来培养自己的感谢之心。




这么想,烦恼自然会消退。




只要这么做,你就会停滞内耗。






结语




稻盛和夫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公式:




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想要成功,热情和能力不可或缺,但最关键的首要因素,还是思维方式。




他说:




所谓人生,可能是由这样的一个方程式(“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决定的。从那个时候起,我的命运开始出现180度大转弯。




因为我意识到,人生重要的是要让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始终保持美好、积极、正向、健全、健康的好状态。




让人惊奇的是,一旦这么去做了,命运这个东西就开始发生变化。就像安冈正笃先生所讲的,这就是“立命”。也就是说,人一旦立了命,人生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思考对了,事半功倍;选择错了,只会越拼命越失败。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此而已,但它们却决定了人的一生。




头脑,是生活的指挥官,思维,是人生的兵法阵。




升级思维模式,才能升级打怪,层层闯关。




那就让我们一起,借助稻盛和夫的人生智慧,重塑认知体系,进而迎接人生蜕变。

社交媒体

  • UMT教学中心

    UMT教学中心

  • 青松商学Tsingsong

    青松商学Tsingsong

  • 青松商学

    青松商学

  • UMT教学中心视频号

    UMT教学中心视频号

我们的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启迪科技大厦C座

联系人:胡老师

电话:18901122790

电子邮件:Tsingsong2020@163.com

>> 课程咨询

Copyright 2019-2020 北京青松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03750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7721